Least but not the last
- hitsujitseng
- Jul 5
- 3 min read
這會是我的最後一篇電子報--除非今天不是世界末日
我國中的時候經歷過一次世界末日,那是2012年,瑪雅的末日預言。我從來沒有信過這種怪力亂神,但這是個談資,無論如何必須跟同學聊到12月21號是世界末日、你有什麼準備嗎?你在世界末日前要做什麼呢?你會跟誰待在一起?當時的我大概不太在乎這些問題的答案,除非曖昧對象說末日前想跟我一起過。
白痴,怎麼可能。
但我還是喜歡聊末日。聊末日其實大多時候沒人關心地球毀滅或文明消失,而只在乎如果沒有明天,那今天做的事還重要嗎?我愛的人知道我愛他嗎?這類個人層次上的八卦問題。完全可以想像2012年的交友軟體上一定一堆人用「末日來臨你要做什麼」當開頭(2012在流行什麼?BeeTalk?愛情公寓?我記得Azar!)。末日只被當作為了問出個人價值觀的情境,而那一堆的假設前提被化約為世界末日四個字。
就像是我今天用世界末日當作主題,但其實都是在寫自己的故事一樣。
我記得2012的瑪雅末日預言逼出一堆歌手作家藝術家發表作品。雖然跟我的人設不符,但其實我很喜歡五月天2012那張《第二人生》。
在其他人都在講「如果有世界末日的話,你要在末日前做什麼?」這種無聊問題中(通常還會自帶「要珍惜身邊的一切」這種無聊回答),〈第二人生〉問的是「如果沒有世界末日、如果一切不會全部歸零、如果2012年12月21日後我們還會繼續活下去,那你甘於這樣的人生嗎?」
如果命運註定你的誕生 / 如果末日始終沒有發生 / 不要等到來生,讓此時此刻能不虛此生
我看著這些歌詞只覺得哇阿信,連世界末日你都可以繞一圈回頭講夢想,很像作文不管出什麼題目都會繞回阿公阿嬤死掉主題的國中生,真有你的陳信宏。
但我還是很喜歡。
世界末日前我想聽一次五月天演唱會。
如果今天真的是世界末日,那10號就不用繳信用卡費了(也順道感謝公司昨天先發薪水)。

前陣子讀了安清的《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松茸是世界上經濟價值最高的菇類,它無法透過人工繁殖,只能在被人類破壞過、退化的森林中生長。
我很喜歡書名「世界盡頭」這種看似無以為繼的末日意象。在這樣的亂七八糟、經濟失衡、氣候變遷的廢墟中,松茸的存在才得以可能。
我們過去習慣線性、進步的歷史觀,但作者安清認為:末日感、崩壞、倒退,反而才是當代更真實的處境。
松茸象徵著一種不再通往進步的時間性,我們需要在斷裂的歷史中找到新的生存敘事。
並非一切都要靠計劃與控制,有些生命形式只能在混亂中蓬勃。我很喜歡松茸這種反而在廢墟中才能成長,有種脆弱又頑強的反差感(就像在大家以為我有酷酷音樂品味的時候承認其實我會聽五月天一樣)。
我後來查到瑪雅人根本沒說那天是世界末日,而是他們以13個144000天為一個曆法週期,2012/12/21只是週期的結束。
今天不是末日,我還是會繼續寫下去的。


